欢迎访问养生调研网!

首页

当前所在: 首页 > 养生常识 > 正文

中学生如何不被“网”住?

  • 时间:2025-09-29
  • 作者:佚名
  •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字号:

  身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曾放言“只刷五分钟视频”,结果抬头时窗外已夜色深沉?或明明眼皮在打架,手指却仍倔强地滑动屏幕?

  当虚拟世界的光芒悄悄吞噬了真实生活的色彩,我们并非软弱,而是大脑深处一个名为“多巴胺”的调皮精灵在暗中“导演”着一切:频繁地刷手机访问社交网络、玩游戏、追剧等,不断浏览我们感兴趣的信息,这样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升高,强化快乐记忆,产生持续追逐类似内容和留恋类似场景,结局就会沉溺不能自拔。

  当“网海”暗流涌动,就会出现......

  1.时间迷航:计划上网半小时,却转眼“迷失”两三个小时。经常难以有效控制时间,出现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甚至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

  2.现实搁浅: 对现实中的户外风光、朋友活动甚至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认为虚拟世界比现实世界吸引力更大,更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背负着过高期望值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无法有效缓解压力,朋友又不多,网络交往的好处使青少年相对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转而沉迷于网络来回避现实中的竞争和压力,网络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风港。

  3.情绪漩涡:无法上网时情绪低落、烦躁,甚至莫名发火。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了更多的心理需要(同时又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经常不愿向家长朋友表白心事,而是通过打游戏或与陌生人聊天来倾吐宣泄,网络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出口。由于现实中家人对上网的管制,那么与父母的关系就得不到良性发展,从而更加沉溺于网络,形成恶性循环。

  后果:食欲不振、视力模糊、颈椎酸痛、精力下降、情绪低落(或暴躁)、成绩滑坡、与亲友渐行渐远……

  真实世界的丰富与温度,正在被屏幕的亮光悄然替代。

  别担心!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主动权仍握在自己手中:

  夺回生活遥控器——你的闯关秘籍

  1.时间沙漏:设立清晰界限。放学回家,先写下必须完成的作业任务,明确划定娱乐时间(比如晚饭后30分钟)。用手机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让冷冰冰的计时器代替你疲惫的自制力,时间一到,果断放下手机——如同游戏结束,坦然接受。

  2.兴趣锚点:切入真实世界。尝试参加一次篮球对抗的汗水淋漓;感受音乐在指尖流淌的韵律;还可以在社区服务中体验助人的充实感。当现实中的光芒足够温暖,屏幕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减弱。

  3.“脱机”空间:营造无网世界。在书桌前,在餐桌旁,在温馨的卧室里,主动让手机短暂“退场”。每天固定时间离开屏幕,散步、跳绳,哪怕只是静静看云,让感官重新连接这个触手可及的美好。

  给家长的温馨提示:

  1.榜样大于训导:自己先放下手机,以身作则,晚餐时间、亲子时刻,用行动展示“离线”生活的充实。是不是觉得很难?自己先尝试去做做看。

  2.倾听大于围堵:先理解孩子为何依赖网络(社交压力?逃避困难?无聊or早恋?),再一起寻找替代方案,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

  3.共商大于命令:家庭成员需避免指责性沟通,通过共同活动重建情感连接。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家庭网络使用规则:包括时长、时段、内容范围等等。家人共同策划家庭户外活动、桌游之乐,寻找有吸引力的“脱机”选项。

  4.慢即是快:家长不可着急,可以尝试着与孩子一起坐下来共同协商,制定计划,采用时间管理工具适当限制每日上网时长,建立行为契约制度,将网络使用与学习任务完成度挂钩,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式自律。

  作者: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邵雪玲

  


原文链接:https://wjw.ah.gov.cn/ztzl/jkkp/579893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