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养生调研网!

首页

当前所在: 首页 > 养生内参 > 正文

70年时光 见证不凡的健康嬗变

  • 时间:2025-09-29
  • 作者:佚名
  •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 字号:

  □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张楠

  雪顶云杉、碧绿湖水、金黄胡杨、火红枫叶……新疆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塔里木河畔的稻田、阿尔泰山麓的果园、吐哈盆地的棉田、伊犁河谷的牧场……新疆是一座丰饶飘香的粮仓。

  花如海,歌如潮。迎来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疆是一片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的乐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70年来,新疆各族群众见证了卫生健康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医更便捷了,诊疗水平更高了,老人更长寿了,孩子更强壮了,健康保障更全面有力了。

  这场美好的变化还在加速,这片美丽的土地还将更美。

从一穷二白到“兵强马壮”

  在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台形似机械臂的设备缓缓移动,主刀医生、该院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主任吴永刚在面前的电子屏幕上熟练地画出操作路径,内镜经过鼻腔,避开密布的血管,直抵患者颅底破裂出血的垂体瘤。“神经外科手术大多是颅内操作,对操作精细度要求非常高。我们运用新型导航机器人,可以整合患者术前的影像检查信息规划手术路径,避免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的可能性。”吴永刚说,目前,这样的手术在该院很常见。

  在喀什,患肾病多年的买合甫来提·巴图尔每次到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都会回忆起曾经就医的艰辛。“以前这里做不了透析,要到乌鲁木齐才行。”她回忆说,为此,她每次都要坐两天的火车,在乌鲁木齐住两三天酒店,“请假不容易,坐火车也很难受,住宿花费也不少”。

  近年来,依托广东省援疆力量,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不但建起了肾病中心,为当地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腹膜透析、血液透析等服务,而且报销力度大,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医院创建了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还有25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裴晓黎表示。

  在阿克苏,库车市齐满镇居民努尔艾合买提·热合曼感叹:“在卫生院做完检查,很快就能拿到专家诊断报告,真是太省心了!”今年,一场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变革在这里悄然推进,患者无需辗转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的诊疗服务。当地依托临床心电诊断中心、临床影像诊断中心等医共体共享平台,搭建起24小时在线的“云端医院”。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完成心电图、CT等检查后,数据将快速上传至市级临床诊断中心,专业团队即刻响应,出具诊断结果……

  从天山山麓到赛里木湖畔,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到阿尔泰山牧区,翻开时光的“账本”,70年来的变化让人心潮澎湃。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卫生健康事业家底近乎一穷二白。1949年,全自治区仅有集中在部分城镇的医院54所、病床696张、卫生人员534名,其中医生仅18名,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是一台进口的250毫安X线机和4架普通显微镜。70年来,自治区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以提高各族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个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新疆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全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9万家,卫生健康系统人员总数达31.46万人;累计建设5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58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54个自治区级专科联盟、74个远程医疗协作网,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从疾病流行到健康生活

  6月14日,集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国际医疗于一体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全面启用,年接诊能力达30万人次。自2020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累计派出呼吸科、心脏中心等20余个科室的400余人次专家赴疆支援,培养本地骨干医师150余名,实现90%的常见手术和60%的疑难重症手术由本地团队独立完成;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2项。

  8月19日至20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办的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技能竞赛举行。来自全自治区14个地州的代表队齐聚赛场,比拼老年健康评估、常见病护理、康复护理、应急处置等知识和技能。

  如今的新疆,“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的健康被悉心守护。而70年前,曾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多种传染病流行,人口呈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态势,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0岁。

  70年艰苦奋斗,70年改天换地。新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持续推进,全自治区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妇幼保健机构实现自治区、地、县三级全覆盖,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日臻完善。

  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形成。截至2024年,新疆建成医养结合机构37家,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提升至86.34%,731家医疗卫生机构达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为83.71%。自2016年起,新疆连续9年为全自治区各族群众每年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累计投入111.2亿元,基本实现愿检尽检,有力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

  70年来,国家、自治区持续加强新疆各级疾控机构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和疾控能力建设,全自治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1958年消灭天花,连续31年无人间鼠疫发生,连续2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连续23年无本土霍乱疫情,2020年以县为单位达到100%消除地方病防控目标,持续保持全自治区无脊灰状态……每一滴汗水都不白流,每一分努力都有回报。时光流转,经过70年发展,新疆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7岁。

从传承精华到“多点开花”

  已入9月,吐鲁番依旧阳光灿烂。37摄氏度的高温下,游客们躺在灰黑色的沙土中进行沙疗。“沙疗祛除一身湿气”“沙疗几天,消除了自驾2000多公里的疲惫”……近段时间,吐鲁番的沙疗养生在网上走红。据了解,沙疗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类关节疼痛、强直性脊柱炎、湿寒引起的妇科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2014年,沙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9月,第一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药膳大赛拉开序幕。来自7个省(市)及新疆14个地(州、市)的29支代表队、170余名选手同台竞技,展示药膳制作的精湛技艺与创新理念。

  一边是地域特色突出的疗法为文旅产业带来新动能,一边是传统医药文化赋能餐饮行业,新疆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可见一斑。

  70年来,新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序,成立自治区、地、县三级中医药管理机构,颁布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条例》;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自治区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地(州、市)全覆盖,县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达到86.18%,全自治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截至2024年,自治区拥有一支以1名国医大师、6名全国名中医、2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

  此外,新疆先后完成数十部少数民族医药经典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研究、修复,建立古籍数字图书馆;完成古代经典名方的遴选发布工作;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工作,发布一大批医药学名词术语标准。

  从治病到养生,从医药到文化,从健康到文旅……在新疆,传统医药实现了丰富多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输送着绵绵动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西北部,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约六分之一、生活着47个民族的2600多万群众的魅力新疆,用70年见证了不凡的健康嬗变,并将迎来更美的健康图景。


原文链接:http://wjw.xinjiang.gov.cn/hfpc/xwxc1/202509/7140ac6d824d49b0890ecfa576c0f8f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