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黄土高原,天高云阔,三晋大地一派崭新气象。在大同,风电光伏新能源基地建设正酣。在运城,黄河岸畔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遵循总书记指明的转型发展科学路径,山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聚焦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着力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在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
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奠定了能源基地的底气。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超过270亿吨,用大秦铁路重载列车装满,可以绕地球赤道100多圈。其中,约三分之二的煤炭运往全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山西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依然与煤相关。
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金锁说:“传统观念认为,煤炭主要作为燃料用于发电、供热。但煤实际上是一块宝,1克尼龙6短纤维就能拉6公里长,产品价值翻数十倍,关键要找到打开魔方的钥匙。”
依托多年技术创新,潞安化机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的“晋华炉”技术破解了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煤的气化难题,碳转化率达99.8%,拓宽了煤炭向高价值产品攀升的路径。不久前,其最新生产的“晋华炉”日吞煤量已达3000吨。
理念一变天地宽。从“守着煤堆无心转型”到“跳出煤堆谋转型”,再到如今注重煤与煤电、新能源、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协同融合发展,做强“绿色能源+”和绿电新优势,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山西转型思路越发清晰稳健,转型步伐更加坚定有序。
持续推进的绿色化开采、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煤炭稳产稳供能力。山西已建成55个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累计建成298座智能化煤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已达83.5%。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煤海蛟龙”快速掘进系统已更新至4.0版本,掘进速度是传统速度的2至3倍。不久前,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能源资源领域煤炭方向)在山西启动建设,进一步推动煤矿智能化升级。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所在。锚定绿色低碳方向,山西积极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开发,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稳步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发展持续提速。目前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4.4%,外送电量位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交易量全国第一。
一座代表光伏制造顶尖水平的“黑灯工厂”近日在忻州光伏产业园正式投产。作为山西首个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突破千万千瓦的地市,忻州市顺势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伴随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光伏、风电装备、氢能、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碳基新材料等多条重点产业链逐渐成长壮大。放眼三晋大地,转型棋盘上的“活眼”越来越多。
山西省能源局局长张翔表示,全省能源行业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持续深化能源革命,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以传统能源为兜底保障、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以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的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走进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轻点按钮,数控机床有序运转,一件件精密阀门部件逐一成型。长期深耕专用阀门领域,这家公司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从一家百年老企业蝶变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订单非常多,我们正加足马力生产,保证按时交付。”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亚蓉难掩兴奋。7月以来,公司先后与当地3所院校组建“订单班”,与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传统产业是山西制造业的优势所在,也是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今年8月举行的中共山西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钢铁、焦化、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选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在位于介休市的安泰工业园,一片绿色的水池内,随着特制工具的搅动,水花上下翻腾,水池底部的管道不断注入二氧化碳,配合屋顶的阳光,煤基烟气二氧化碳微藻碳减排装置不停运行。
“这不仅实现工业烟气二氧化碳高效减排,还通过微藻养殖,生产出高附加值的藻粉产品,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凤斌说,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同时,公司研发上线碳资产管理平台,探索低碳转型新机遇。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一批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依托富含氢气的焦炉煤气,晋南钢铁集团、美锦能源、山西鹏飞集团等传统煤焦钢企业在低碳转型中,成长为山西省氢能产业链的“链主”;通过智能制造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太重集团智能车轮生产基地成为世界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每年超300万片车轮可从这里奔向全球。
创新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在吕梁市柳林县,石灰石被山西石器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做成钙基新材料,可替代塑化剂;在晋城市高平市,随处可见的沙子被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制成模具,实现了铸造工艺的代际提升;在运城市稷山县,一块块煤炭经过晋武能源有限公司深加工,成为奔驰、宝马等汽车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材料。
三晋大地掀起绿色发展的热潮。截至目前,山西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数据中心入选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牵引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多元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出精品上下功夫”
转型发展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摆脱路径依赖尤为重要。摆脱路径依赖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资源禀赋,而是要重新审视自身优势,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破局。
山西省委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省情实际科学谋划,推动非煤矿产资源绿色开发高效利用,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沿吕梁市区东行30公里,就来到了大东沟风景区。茂密的松林、如茵的草甸,犹如从山水画里拓出来的一般。
每逢周末,景区五号营地里,游客欢笑声与民谣歌手的弹唱交织;隐逸餐厅里,游客围坐品尝山野食材烹制的自助火锅,落地窗外的景观自成天然背景墙。露营经济、民宿经济、森林康养等业态接连上新。
“随着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乡村田野成为人们的乡愁寄托。”吕梁市离石区委书记廉海平说,离石区是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的资源性县区,适度多元发展乡村文旅能避免单一依赖,提升发展韧性。
夜幕降临,忻州市云中河景区的温泉小镇水汽氤氲,薄雾轻笼。浸泡在温热的泉水中,头顶满天繁星,耳边不时传来虫鸣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游客们暂时远离喧嚣,享受难得的惬意。
拥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金字招牌”,扼守长城雄关雁门关,黄河文明、边塞雄风、红色文化激荡交融,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忻州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文旅康养目的地。
“在五台山下、古城活化中、非遗展演场,我们看到的是民宿兴起、个体创业、产业链延伸,带动的是一条条增收渠道、一家家小微主体、一个个灵活岗位。”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说,文旅融合连接城乡、贯通三产,不仅是经济的增量账,更是民生的幸福账。
8月下旬举办的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吸引20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规模创历届之最,共推出228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总招商金额820亿元,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殷殷嘱托,正在化为三晋大地的磅礴动能。在坚定中锚定未来,在有序中积蓄动能,在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三条主线上加速奔跑,一幅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时代画卷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