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赵先生退休前担任副处级领导,在任时虽工作繁忙但精力旺盛,活力满满,除了患有高血压以外并无其他疾病,但近2年来却时常感觉胸闷心慌、头昏失眠,并且经常觉得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坚持多年的晨跑习惯也只好放弃。先后辗转到多家医院就诊,甚至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由于症状逐渐严重,经人介绍来寻求中医治疗。通过中医辨证及心理量表测评,发现抑郁评分较高,并伴有显著的躯体化症状,诊断为中医的“郁证”,经心理疏导和辨证使用中药治疗2个月后,赵先生感到先前的症状明显缓解,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当人们谈论老年人健康时,常常聚焦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身体疾病,却往往忽略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经历着人生阶段的重大转变,身体机能、社会角色、人际关系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些都容易引发或加剧特定的心理问题[1]。
一、常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常出现一定的变化,如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较差,情绪体验更为深刻等,这些变化如同季节更替,是生命周期的自然现象,而非"病态"表现。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意味着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1、抑郁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悲伤、空虚感;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食欲和睡眠显著改变;疲劳、精力不足;无价值感或过度内疚;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2、焦虑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易怒;坐立不安;肌肉紧张;睡眠困难;心悸、出汗、颤抖等躯体症状。
3、孤独感与社会隔离 空巢生活、亲友离世、社交圈子缩小,让许多老人陷入“有话无人说”的困境,长期孤独感可以引起情绪低落、自我价值感下降,甚至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4、认知功能变化与记忆力下降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自然规律,但若记忆和认知能力影响到日常生活,如迷路、忘记熟人名字、混淆时间等;或出现明显的找词困难或逻辑混乱、性格或行为改变,则可能达到痴呆的程度,需及时就医。
5、其他如睡眠障碍、情绪显著波动、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疑病倾向或过度关注健康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可能不善于表达情绪,或羞于启齿,加之或多或少的患有躯体疾病,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以躯体的不适为主诉[2]。
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大脑神经递质变化、慢性病导致的疼痛或躯体不适、药物副作用等。
2、社会因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缺失、经济收入减少、数字化鸿沟带来的信息孤立等。
3、家庭因素:子女关怀不够、代际沟通障碍、家庭矛盾累积等。
4、心理因素:对衰老的消极认识、对死亡的恐惧、创伤经历的累积效应。
三、中医对心理疾病的认识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人之常情,但七情过极则可扰乱气机,损伤脏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病变多端”,中医将这种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阻滞为基本病变,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心悸失眠等各种表现的疾病称为“郁证”。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郁证的发病常与肝气郁结有关[3]。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进而引起气血失调、痰湿内阻、心肝火旺,日久则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本文开头提到的赵先生正是服用了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中药得以逐渐康复的。
四、构建个体、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守护网
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个体、家庭、社会协同发力:
1、个体层面——自我关怀,点亮心灵之光
•学会接纳自己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中的变化;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朋友聚会、社区活动、兴趣小组等;
•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作息;
•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勤用脑、多学习不仅能增添生活的乐趣,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
2、家庭层面——提高意识,多给情感支持
•要认识到老人精神心理上的表现不是“老糊涂”或“性格不好”,而可能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多给予陪伴,耐心、关心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担忧,避免过度保护性语言(如“您别操心这些”);
•请老人参与家庭事务决策,让他们感到被需要;支持和鼓励老人参加社会活动。
3、社会层面——创造老年友好型心理支持生态
•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心理互助小组,老年大学开设心理健康的科普讲座;
•提倡健康体检设置心理评估项目,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精神心理学知识的继续教育;
•支持基层医院和养老机构将心理服务融入养老护理。
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要及时就医: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或过度焦虑、烦躁;
·拒绝社交、自我封闭并伴随厌食、失眠;
·出现“不想活了”的念头或自伤行为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
衰老是自然过程,为了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我们应像关注躯体疾病一样关注心理健康,让老年朋友不因孤独而沉默,不因焦虑而彷徨,不因抑郁而绝望。(作者 宁国市中医院 储美丽)
参考文献:
[1].樊颖珠,杨瑛.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脆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吉林医学 2024,45(9):2272-2282
[2].张文龙,何昭霞,石景芬,等.社区老年群体焦虑与抑郁情绪的预防与干预:基于认知情绪调节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5,42(6):619-623
[3].刘子薇,王珑,白雪.中医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4,45(4):96-99
下一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为何总像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