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养生调研网!

首页

当前所在: 首页 > 养生资讯 > 正文

省卫生健康委举行青海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 时间:2025-09-22
  • 作者:佚名
  • 来源: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字号:

       9月18日,省卫生健康委举行青海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海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索朗德吉,海北州刚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马生莲,海南州兴海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广林,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院长王晓林,海北州门源县医共体总院副院长、县中医院院长朵永生,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卫生院院长索南拉旦,以“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题,重点介绍全省多地在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过程中的实践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海南州政府副州长  索朗德吉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海南州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成效。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海南州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海南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锚定“健康青海·幸福海南”18个专项行动目标,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民健康水平和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重点向大家介绍。

  一、聚焦政策导向,共建共担的医改体系全面建成。我们始终把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动医改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一是管理体制改革改出政府办医新格局。坚持州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协作会商机制,先后制定《海南州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工作方案》《海南州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改革路径。“十四五”以来,全州卫生健康事业财政投入51.5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占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6%, 切实筑牢医改保障基础。二是运行体系改革改出群众就医好体验。聚焦“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建立城乡联动、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工作机制,组建紧密型医共体6个,成立“一办六部”,实行“八统一”管理,推动“管理、服务、技术、人才”四个下沉,实现了资源使用“一张网”、人员使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账”、医疗质量“同质化”的目标。强化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构筑“胸痛中心—救治单元—救治点”三级救治网络,41个胸痛救治单元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累计收治、识别和处置患者3000多例,急性胸痛患者致死率和抢救成功率呈现“一降一升”。三是支付方式改革改出医疗机构积极性。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62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中(藏)医日间病房,提供6大类35个病种日间住院服务,已结算医疗费1099人次163.54万元;381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占比达到57.5%,病种覆盖率99.3%;城乡居民和职工参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65.8%、77.4%;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项目590项,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从2021年的176元、3657元下降至目前的124元、3350元,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二、资源均衡布局,构建县强乡活村稳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我们着力破解基层医疗薄弱难题,让群众在家门口享优质服务。一是头雁领航,聚力建设医学“高地”。投资2亿元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即将投用,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优势专科为医院发展注入动能,州人民医院三甲创建稳步推进,州藏医院建成藏医特色“五大中心”;引进格日力教授团队成立“青海大学高原医学海南州博士工作站”,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达40.2%,较2021年提升9.9个百分点。二是强雁振翅,做强县级医院“龙头”。“十四五”期间累计投资1.6亿元,完成102个临床重点专科和高海拔地区医疗服务能力项目,县域内儿科诊疗、心理睡眠管理等服务全面普及,贵德县人民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有序推进。全州建成急诊急救、临床服务等四类“五大中心”77个,门急诊人次、住院人次、三四级手术例数同比分别增长6.5%、5.4%、32.7%,5县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或基本标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雏雁紧跟,夯实乡村服务“基石”。制定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八项要求”“九条便民措施”,乡镇卫生院移动DR设备配备率为93%,数字心电图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配备率均达到100%,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基本标准。将395个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法人,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耗材、绩效考核“五统一”管理,214个村卫生室通过国家能力评审。推出8类家庭医生个性服务包,重点人群签约率超85%,开展“三查三清一满意”“小积分换大健康”活动,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6.56%,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

  三、优化支撑保障,筑牢医共体发展根基。我们从信息化、人才、考核三方面发力,为医共体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一是以信息化疏通发展瓶颈。投资8477.5万元升级全民健康平台、建设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健康海南”便民小程序、个人健康档案查阅、云胶片查阅等功能初步应用,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达到267项,实现州、县、乡远程医疗平台全覆盖。兴海县率先建成远程可视化B超、“心电一张网”,全州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诊疗服务。二是以人员下沉赋能基层活力。建立“县域招聘一批、上级派驻一批、对口帮扶一批、巡回医疗一批”的“四个一批”人员补充机制,44名专家、63名管理技术人员、166名乡镇医务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服务,联合打造特色科室82个,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并通过落实绩效工资政策,确保专家“留得下、干得值”,基层“接得住、用得上”,织密优质资源下沉“健康网”。三是以待遇保障激发干事动能。两家州级公立医院和6个医共体总院组建财务管理中心,全面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实行岗位差别化薪酬待遇,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州落实517名同工同酬人员工资补助6869.4万元,每年定额补助两家州级医院高质量发展资金700万元,农业区、牧业区乡村医生补助每人每年分别增加2400元、3600元,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调动。

  四、医防深度融合,落实全民健康大格局。我们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深度融合,全方位守护群众健康。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自2022年以来,统筹资金4665.91万元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和“两病”医疗保障,筛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两病”患者分别从2021年的17040人、3985人增至24568名和4818名,免费发放药品达20种,覆盖州、县、乡三级的“两病”规范化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建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至23.75%。11家公立医院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正式投入应用,疾控监督员进驻监督“全覆盖”,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应急指挥一张图”。二是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南州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我们计划投入资金3.7亿元,建成“以中(藏)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中(藏)医科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中(藏)医门诊和诊所为补充”的中(藏)医服务体系,中(藏)医药服务的诊疗人次占比不断增长。三是重点人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州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提高到95.45%;35-45岁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做到全覆盖;全州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03‰、4.06‰、7.02‰,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为全州45万农牧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人民网记者问: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三明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请问刚察县委县政府在深化医改中进行了哪些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哪些关键的突破?谢谢!

  刚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马生莲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衷心感谢大家对刚察县医改工作的长期关心与支持。近年来,刚察县秉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强劲引擎,坚定不移地遵循“党政统筹、三医协同、服务同质”的工作导向,健全高效联动治理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筑牢医改“压舱石”。建立“县委统筹、政府主抓、部门协同、机构落实”的责任链条。先后出台《刚察县进一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刚察县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政府在规划布局、投入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夯实医改“资金池”。“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医疗卫生资金5.49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新建3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业务用房,1个卫生院整体搬迁,实施3个旗舰中(藏)医馆和卫生室藏医阁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DR检查、生化检查等全覆盖,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设备100%达标。同时,将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医疗机构轻装上阵抓服务。

  三是强化规划布局,优化医改“一盘棋”。分别组建了由县人民医院牵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由县藏医院牵头的中(藏)医医联体,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县域整体服务水平提升。突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公共卫生指导职能,建成县域内防、治、康一体化服务体系。

  四是强化人才建设,激活医改“动力源”。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合理安置43名订单定向医学生,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医共体内103名临聘人员按照每人每月3200余元进行绩效考核补助,占临聘人员薪酬的70%,为26名退休村医按实际工作年限每月发放20元生活补贴,34名在职村医按照500元/人/年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24年招录大学生乡村医生25名,并纳入专项编制管理,占全州招聘总额的83%。首批选派4名藏医药骨干人才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西藏山南市藏医院完成2年的跟师学习。近两年内,100余名医务人员分别赴省内外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进修学习,为刚察县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是强化关键环节,破解医改“硬骨头”。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诊疗、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保障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将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情况等纳入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院长年薪、医务人员绩效直接挂钩,倒逼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2024年县域总诊疗人次达15.83万人,较2022年增长19.74%,住院人次达0.4万人,较2022年增长40.01%,2所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均达到45%以上。

  六是强化公益属性,坚守医改“初心线”。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健康措施,县委、县政府在2021年、2024年先后投入2000万元资金用于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体检率分别达到94.03%和97.21%,通过疾病谱分析对比、健康干预、跟踪随访、慢病管理等措施,刚察县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患病率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以上。2024年,免费为7名符合手术指征的先心病患儿分别在北京安贞医院和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58名白内障患者在县医共体总院进行免费手术治疗,真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医疗改革带来的红利。

  刚察县将持续把人民健康置于优先战略地位,久久为功强基础、补短板、提质效,通过深化医改、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建强队伍,筑牢基层医疗网底,让优质资源惠及民生,奋力书写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刚察答卷”。

  谢谢!

  

   青海电视台记者问:

  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海南州兴海县是如何推动“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有哪些具体实践和成果?谢谢!

  兴海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广林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兴海县立足高原农牧区实际,围绕“高原心血管疾病高发、慢性病管理难度大、农牧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一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分别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和县藏医院2家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聚焦资源优化、共建共享、提质增效,重心下移,促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累计投入1.27亿元资金,建设医疗康复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中心等医疗卫生提升项目。以人才建设为支撑,通过强化对上交流沟通、刚性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等方式,先后引进省级专家团队4个、专家22名,选派612名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州参加培训,4名专家入选海南州“名医工作室”项目,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三级健康防护网络不断完善。高标准推进“心电一张网”建设,以兴海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末梢,建立区域心电诊断中心,构建了“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村卫生室”的三级防治救治网络,实现“基层检查+总院诊断”的高效服务模式。目前上传心电数据达2900余人次,累计处置高危胸痛病例39例,完成溶栓治疗11例,转诊时效达标率100%。推进远程可视化B超建设,建立乡镇卫生院与医共体总院之间的超声影像传输与诊断协作机制,累计完成远程超声诊断668例,平均诊断反馈时间缩短至5分钟,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诊断服务。打造电子线上“云胶片”服务,整合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资源,搭建医疗影像云平台,在县域医共体内推行“云胶片+远程会诊”协同模式,不仅便于医生随时调阅患者历史影像,而且方便了患者跨医院、跨地区就诊时调取影像资料,避免重复检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已累计推送云胶片2304人次。

  三是健康服务关口持续前移。以全民免费健康体检为抓手,组建专业体检队下沉至乡镇卫生院,通过“固定体检点+巡回体检+入户体检”方式,实现健康筛查全覆盖。全县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4526份,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7.67% 。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93%,规范健康管理率达85%。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县藏医院打造国家级标准化代谢性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充分发挥藏医药在慢性疾病防控、管理方面的优势作用,建立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全程管理机制。通过体检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从2022年的4446人、692人增加至目前的4729人、836人,对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免费发放9.1万元药品。35—45岁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全覆盖,筛查率从2021年的52.98%提高到目前的92.14%。

  四是基层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医共体总院资源优势,通过“科包院”及联乡帮扶机制,推动县级医院管理、人才、技术、服务“四下沉”,先后派出32名县级骨干下沉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3825人次、教学查房84次,推广新技术、新业务2项,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5家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1家达到社区医院建设标准。推行“乡聘村用”,57个行政村配备乡村医生141名,7个乡镇招录在编乡村医生10名。累计打造村卫生室中(藏)医阁22个,中(藏)医阁建设率达38.6%。开展“小积分换大健康”活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养成健康行为,目前2000余名居民参与健康积分活动,兑换商品及医疗服务达100余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健康青海2030行动计划》,持续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让高原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为建设“健康青海·幸福海南”贡献兴海力量!

  谢谢!

   健康报驻青记者站记者问:

  医疗服务能力是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保障,海东市互助县人民医院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互助县人民医院院长 王晓林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随着综合医改的不断深化,互助县人民医院坚持以疾病为链条,以患者为中心,着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为抓手,持续强基固本。一是强化学科建设。目前,骨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现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成为海东市首个国字号重点专科;急诊科、介入科等9个专科建成省县共建临床特色专科,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不断攀升。二是积极扩展服务范围。增设了职业病科、儿童保健科、健康体重管理门诊等9个专病门诊,鼓励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内镜下治疗等新业务及亚专科项目,持续扩大业务范围,全力满足县域群众就医需求。三是积极开展日间手术。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均呈增加趋势,县域就诊率达90%。

  二、以“大病不出县”为目标,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一是依托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平台,根据医院需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无锡市人民医院、无锡新吴区医院每年选派13名专家驻院开展为期6个月的帮扶工作,促进医疗优质资源共享,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与省心脑血管疾病专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建立专科联盟建设,与青大附院共建医联体,通过专家派驻、技术帮扶、学科共建、肿瘤科托管等方式,柔性引进2名省级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各帮扶医院共计选派53名省内知名专家来院开展帮扶工作,手术人次同比增长12.15%,三四级手术占比增加15%,让患者在县内享受到省级三甲医疗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三、以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成了青海省二级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成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跻身全省7家标准版胸痛中心之一,形成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救治体系,并依托县域21家乡镇卫生院创建县域胸痛救治单元,上下联动救治机制已基本形成,县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医院急重症救治次数同比增加7.35%,上转率下降50%。同时,我院医共体分院巴扎卫生院在医院胸痛中心专家的远程会诊指导下,成功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为青海省乡镇卫生院首例胸痛患者成功溶栓病例。

  四、以发挥医院公益性为导向,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一系列强院措施的落实落地,医院公益性得到持续发挥。年内医院开展“十个多一点”暖心活动、沿用二级医院起付线、“无陪护”病房、助力乡村振兴白内障筛查手术、日间手术、肿瘤救治、腹膜透析、一站式服务、简易门诊等20余项惠民便民措施。经统计,共计减免费用160余万元,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截至目前,门诊患者满意度94.24分,同比增加5.21分;住院患者满意度94.49分,同比增加0.56分。

  下一步,我院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对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政治引领,稳中求进;坚持围绕提质增效,服务群众;时刻牢记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以新时代良好作风保障医院新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谢谢!

   青海日报记者问:

  我们了解到,县域医共体建设对于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请问门源县在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谢谢!

  门源县医共体总院副院长、县中医院院长 朵永生

  

  感谢您的提问。门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着力破解群众“看病远、住院难”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县域内门诊、住院人次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78%、11.57%,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健全机制推动医共体落地。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制定出台深化综合医改暨医疗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方案及“一主六辅”改革指导文件。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建立以县中医院为主体医院,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计中心、15所乡镇卫生院和144所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善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医共体章程、财务管理、人事任免等制度。优化内部管理,设置医共体综合办、财务核算中心、质控中心、药械采购中心等职能科室,实现业务、人事、财务、设备、药品、信息、绩效、医保“八统一”管理。成立医共体党委,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以“县域内就诊率、基层服务量占比、住院实际报销比例”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定期监测、分析、评价医共体建设成效。

  二、加大投入巩固医共体发展。2021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和购置设备,门源县中医院完成新院区整体搬迁,业务用房面积从1200平方米扩展至50000平方米,配备核磁共振、胃肠镜、DR等设备70余件。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对医共体总院领导班子实行“绩效年薪制”,对医共体内在编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实行全额拨款。投入资金1600万元,建设智慧医疗质量控制平台、数字病理信息系统等16个系统,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深化“八统一”推进医共体建设。通过业务、人事、财务、设备、绩效、药品、信息、医保“八统一”,为医共体注入活力。落实医共体管理自主权,建立医共体内人员动态调配机制,优先保障基层用人需求,实行人员统一管理、统一招聘、按需调配,截至目前,医共体内部流动46人,累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72名。根据乡镇卫生院的需求,采取“科包院”的形式,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或副院长,累计选派下沉人员97名,开展义诊1652人次、教学查房169次,推广新技术、新业务8项,上派跟学24名,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完善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评先评优等挂钩,人均绩效年增长8%,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共体内统一采购医疗设备400余台(件),调配医疗设备11台(件),总价值约700万元。依托海北州信息化建设项目建成县域医共体监管平台,实现各成员单位间信息互联互通,为医共体决策提供依据。

  四、创新举措激活医共体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对口援青与省级医院帮扶资源,州第二人民医院建成眼科、血液透析等特色专科,跻身三级医院行列。强化资源共享,县级公立医院建成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配置20辆救护车,构建半小时、1小时急救圈。成立医共体“慢性病管理中心”,提供闭环式医疗服务,实现慢特病患者“一站式”服务。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州第二人民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80项、县中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62项,为群众节省费用3.87万元。县中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搭建远程影像诊断平台,3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与县中医院影像检查互联互通,15家卫生院及60家村卫生室与县中医院完成心电远程对接,截至目前,累计开展远程心电诊断40人次、影像远程会诊117人次。在医共体总院的指导和支持下,青石嘴镇中心卫生院、东川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6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达75.03%,县域内门诊、住院人次实现双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统筹县域医疗资源,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

  谢谢!

   西宁电视台记者问:

  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请问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卫生院在提升乡镇卫生院基层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卫生院院长 索南拉旦

  

  感谢您的提问。作为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前沿阵地,我们卫生院始终践行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任务,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一、以夯实基础为突破,助推长远建设发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通过上海援青资金投入530万元,建设1200平方米的藏医业务用房,并配备电疗仪、浴桶、浴盆及医疗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等附属设施,该项目的建成,推动了我院藏医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州县相关政策,与久治县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下沉。上级医院定期派驻专家团队到我院带教、坐诊及查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上半年,专家累计坐诊52次,诊疗患者1711人次。同时,我院选派2名骨干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三是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院现有医务人员28名,其中在编人员12名,人才引进1名,政府兜底临聘人员8名,医院自聘人员7名,鼓励全院人员持证上岗,持证率达到95%。同时,新进大学生村医4名,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新鲜血液。

  二、以藏医特色为优势,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推广藏医适宜技术。先后投入20万元资金打造卫生院藏医馆,重点开展煳尔美、药浴、能秀、石疗、铜罐、火灸等20项藏医特色适宜技术,主攻颈椎病、痛风、骨质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慢性胆囊炎、湿疹等25余种疾病,有效提升藏医临床疗效。二是引进藏医人才。县级财政年投入20万元引进1名藏医理疗人才,任全县藏医理疗学科“带头人”兼卫生院副院长。同时,通过“定期授课+驻点指导+巡回诊疗”及“师徒带教”模式,组织专家指导其他五乡卫生院藏医馆和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推动县域基层医疗机构藏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发挥了人才“一颗种子、到处开花”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智青松多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方案》,从医德医风、工作业绩、服务数量与质量等维度设定量化考核指标,确保考核过程公正透明、全程留痕,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以精准服务重点人群,助推高原牧区全民健康。一是开设夜间门诊服务。实施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等便民服务,把高原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辖区内孤寡、高龄、空巢、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主动开展上门救治服务。同时,为辖区内100名65岁及以上孤寡、残疾、空巢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中(藏)医适宜技术免费理疗和住院诊疗服务,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二是规范居民健康档案。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牧区建档,实施分类健康管理,重点强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及儿童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包虫病患者在册管理46人、结核病患者规范管理17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健康管理211人、38人;65岁老年人管理306人,孕产妇健康管理95人,0-6岁儿童健康管理600人。三是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定期深入学校、社区、寺院及牧民家中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每月举办健康讲座、更新宣传栏科普内容。围绕“慢性病防控”“合理膳食”“传染病防控”等主题,举办讲座8场、更新宣传栏5期,开展“健康义诊进养老院”活动4次,覆盖人群947人次,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扎实有效的举措,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门诊量与住院量稳步增长,截至8月底,诊疗量达到1609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2%,患者满意度达到95%。下一步,我们将紧跟三明医改方向,深耕藏医特色优势、扎实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全力筑牢高原牧区“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的健康防线。

  谢谢!

  


原文链接:https://wsjkw.qinghai.gov.cn/zwxx/wjxw/202509/t20250922_3245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